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A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流动,进城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特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已在农民工群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但由于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许多问题,使他们滋生了相对剥夺感、群体挫折感、自卑感等多种消极的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与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甚至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对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术价值
本文运用乡村政治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实证调查数据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本文拓展了以往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上的政策指导和国家行政干预的研究视角,对于丰富农村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建立、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心理学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应用价值
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现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群体的产生,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也随之凸显,如果该群体的相关问题处理不好,将势必影响他们对政府的信心和公信力,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本文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可促使政府在制定有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时,以维护和实现他们的利益为准则,进而提高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学术综述)
1.关于政治认同的文献综述
(1)国内外对政治认同概念的界定
通常认为,政治认同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最早提出的。罗森堡姆在《政治文化》一书中对政治认同作了明确的规定:“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是,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把政治认同中的一种——政党认同看作是非理性政治行为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西方学者中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代表性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他在《比较政治系统: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把政治认同归到了政治文化范畴之列,他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政治情感,并提出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认同感等问题。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意大利、墨西哥、德国、美国、英国五个国家公民的政治态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的角度研究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政治取向或政治态度,明确提出了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对政治认同的界定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马振清在《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闵琦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对该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
李素华提出,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认同,即公民对某种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陈道银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一种情感和意思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同意、支持和服从,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基础。”
方旭光提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系统、政治运作的同向性(或一致性、肯定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政治认同属于一定的主体所进行的政治活动的范畴,它既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对象认知趋同的过程,又是对一定政治对象进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相较于心理的认同,政治认同则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而发生的主动性的选择活动,是认同主体进行一定政治意识的政治活动的实践过程。”
(2)政治认同的来源及逻辑
在政治认同的来源上,张立占认为政治认同主要来源与强力、利益、价值、心理以及政治文化因素。政治认同的资源是指影响和作用于政治认同活动的一切因素和力量的总和。影响政治认同的资源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等方面。其中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政治认同资源。
美国著名学家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开创了输入和输出的系统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政治认同的内容与逻辑:政治共同体、典则、当局;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结构的合法性、个人的合法性;我国学者孔德永则根据人的思维顺序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的这一特点提出了政治认同的逻辑: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因而提出政治认同的逻辑顺序是: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2.国内外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
国外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研究甚少,而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及特征、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等几个方面。
(1)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进一步深入。对于农民社会分层的研究,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的阶层不同,但大多数学者是依据农民中出现的收入差距以及其从事职业、行业、所有制的变化,主要是职业的变化而划分阶层的。将职业结构作为分层依据主要受帕桑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影响,帕桑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因此,社会上由富至贫的分层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群体之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规定。陆学艺、张厚义依照这一传统,依据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八个阶层。这一划分比较切合当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学术界多数的认可。
还有的学者在上述分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村社会分为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四个社会阶层。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类金字塔”型结构。塔尖部分是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管理者,他们人数虽少,但拥有较高的收入或组织资源。中上层是农民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他们人员庞杂、流动性较强,他们的收入在村里总的看来处于中等水平,但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金字塔的中下层是农民工和雇工。最下层是农业劳动者,这个阶层的收入最低,并且缺乏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是属于中下层的农民工中的一部分。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既包括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青年劳动力,亦包括“首代农民工”夫妇在城市生育达到就业年龄的青年劳动人口,据称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约占60%,大约1个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就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正逐步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部分。
按照这个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院2001年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得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显著特点:文化素质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外出动机变化明显、对家乡的认同度减弱、流动性更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满意度低。还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2)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春华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不完善、融入城市然仍面临户籍等诸多制度障碍、不平等心理成为社会稳定的大隐患;龚红莲提出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身份认同混乱;长子中则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三大困境:难以走进“围城”的婚姻困境、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非城非乡的身份困境;孙瑞灼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惑:壁垒之惑、身份之惑、就业之惑、婚姻之惑;魏晓东提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围绕将来在城市安家与解决城市户籍紧密相联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子女受教育、再培训、医疗、养老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对策。杨春华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就业和加快培育职业农业工人;龚红莲提出了三个具体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与管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刘洪梅、朱勇总结了四个对策: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户籍改革、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分类。王春光曾将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职业认同、乡土认同、社区认同、组织认同、管理认同和未来认同七类。认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趋向不明确和不稳定,他们的制度认同、乡土认同等都在减弱;周明宝则从制度认同、人际认同和生活认同三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进行了考察;郭科、陈倩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农村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四个类型。同时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总体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份认同呈现一种模糊的趋势、对城市有着强烈的融入渴望但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较低、乡土认同感减弱、对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
魏晨以徐州地区为例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认同、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以及乡村的心理距离这四个方面和老一代农民工均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的壁垒消解了他们对于城市的向往,而对家乡归属感的疏离让他们成为真正漂泊的一代,进而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认同危机;胡晓红通过运用社会记忆的相关理论,剖析了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是城市社会新领域、农村乡土经历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认同困境是“过去”的历史性记忆的乡土文化和“现在”的共时性记忆的城市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记忆的再现与传承导致乡土认同的解构,记忆的社会性造就了城市认同的模糊性;刘博、秦海霞通过个案考察研究后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双方面上重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对于其阶层的形成与归属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有文献,我们难以发觉哪怕一项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持“乐观”取向。然而,经历多年城乡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日渐成熟所“打造”的新生代农民工,其社会认同是否真的是问题重重呢? 王春光给我们开启了这一研究,亦给我们后续相关研究搭建了高高的平台,然而,后续研究在沿袭其研究路径之时,却鲜有超越或深度研讨。总地来说,既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仍是沿用一种问题主导式的研究方法, 问题范式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甚或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主体范式,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是被当作一个正常群体或常规群体而是被当作一个问题群体、异常群体在研究。
(4)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蔡华杰分析了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薄弱的因素有中国传统臣民文化的熏陶、中国民主法治不够完善、农民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排斥政治参与;有的学者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政治权利“悬空”。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是农民工参政的主要渠道,但是他们远离家乡、信息不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城市尽管与农民工利益有着直接关联,但由于目前的体制,他们无法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无法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这就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既无法参加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的“政治边缘人”。由于利益诉求得不到合理的表达,他们经常诉诸于极端性抗争,因此必须拓宽这群人的政治参与渠道;刘哲透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不高的原因,一是经济实力弱、参与成本高。二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三是缺乏农民工组织建设。四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政治认同的概念、特征、功能、类别以及逻辑等相关内容进行的。而对政治认同的特定群体的研究,大多是以我国公民或转型期农民为研究对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进行的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甚少。以往学者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所具有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等层面上,而以政治认同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著作和文章还是很少的。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也是本次研究所要力图突破的。
二、研究基础
(一)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在此论文的选题上王远河老师给予极大的帮助,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同时,在日常的学习中,本人阅读了大量关于政治文化、政治心理、乡村政治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重点阅读了部分与本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著作与文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此外,还有各种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这些都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通过在研究生期间的系统学习,特别是在王远河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本人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便利的电子阅览室、期刊室等资源,收集了大量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与同学虚心交流,这些都为我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尚缺少的研究条件
由于本人的知识有限,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专业理论知识和资料储备仍需进一步丰富。另外,对农民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进行深入实证调查的难度比较大,难以获得可以直接采用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拟解决的途径
为此,本人将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学者们现有的相关调查资料,尽可能地进行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实证调查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以政治心理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考察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心理,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尝试探索建设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路径,从而提高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公信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研究内容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对政治认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概述,然后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实证调查数据,介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进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有效措施。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探索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可行性路径,为提高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提供可行的路径参考。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关理论:本课题综合运用了政治学、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深入的阅读研究,并对其进行整合。本文通过查找大量相关农民政治心理的文献,了解和掌握了政治心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学术观点及动态,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
实证调研:在本研究中,借鉴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现有的实证资料,为本选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且有效的实证依据。
制度分析法:通过对当前一些制度的分析,找出农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的制度原因,指出相关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找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思路。
(三)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在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基础之上,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为研究对象。根据我本人所收集的资料看,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层面上,而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研究非常少,即使有对政治认同的研究,又大多是以不同地域或民族或我国公民为主体的政治认同研究,而少有涉及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研究。所以我认为这是本选题的主要创新之所在,同时也是对我的一个挑战。另外,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心理角度研究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打破了传统的对农民的物质上和制度上的关注。
(四)写作计划
本篇文章大约三万字,根据正常的学业进度,大概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为材料的收集阶段,大量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经典著作和权威性的文章。第二阶段为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合。第三阶段为论文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第四阶段是论文的修改阶段,在听取导师的意见之后对论文进行认真的修改。第五阶段也是论文的最后阶段,征得导师同意后定稿,然后打印、装订,准备论文答辩。
四、附论文题纲与参考文献
(一)论文题纲(三级标题)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基于A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2. 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二)政治认同理论
1. 政治认同的概念
2. 政治认同的来源及逻辑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现状之考察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认同
1. 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利益认同下降
2.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益认同丧失
3. 利益表达受歧视使利益认同削弱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认同
1. 户籍制度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导致制度认同危机
2.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税收制度使制度认同缺失
3. 社会保障制度受排斥导致制度认同降低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同
1. 对工会等外来工组织与政府、法院的认同度存在差异
2. 对政府制度的相关政策与贯彻执行的认同不同
3.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政治生活的参与状况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
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因素
1. 利益因素:利益分化导致利益差距拉大
2. 制度因素:相关制度显失社会公正
3. 政府因素:政府行为失范使政治权威下降
4. 文化因素:城乡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认同迷茫
(二)微观因素
1. 自身素质不高
2. 社会期望值过高
3. 城市体验
五、建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路径探索
(一)宏观层面
1. 构建公平的社会利益格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认同
2. 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制度认同
3. 规范政府行为和转变政府职能,建构政治权威认同
4. 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
(二)微观层面
1.提高自身素质是重要保障
2. 确立适度的社会期望值
3. 积极参加当地社区、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结语
致谢
(二)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法]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 刘为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9.
[美] 威廉·F·斯通.政治心理学[M].胡杰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美]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美]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 比较政治系统: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英] 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英]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尔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蔡建文. 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陈传峰等.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程贵铭,朱启臻.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程同顺. 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贺雪峰. 什么农村,什么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胡美灵. 当代中国农民权利的嬗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秋洪. 中国农民的心理世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
林嘉诚.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参与行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刘丹.乡村民主之路——中国农村基层直接民主的发展及其法制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施雪华. 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孙永芬. 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同春芬.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肖唐镖.村治中的宗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徐勇.乡村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于建嵘. 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于毓蓝. 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苏南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袁银传. 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张鸣.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1997.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周晓虹.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以来的嬗变[M]. 上海:三联书店,1998.
英文著作:
Daniel Kelliher. Peasant Power in China: The Era of Rural Reform,1979——1989[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Jean C.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Jean C.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John Bur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Kevin O′Brien &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Thomas Bernstein, Xiaobo Lu.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Xu Wang. Mutual Empowerment of State and Peasantry: self-Government in Rural China[M].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3.
中文文章:
蔡华杰. 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J].社科纵横,2006(4).
曹永鑫. 试析当今农民的政治心理[J].理论与改革,1997(2).
陈道银. 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天府新论,2006(5).
陈勇. 村民自治中村民政治冷漠研究——以常宁市蓬塘乡伍塘村为分析样本[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陈占江. 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J].长白学刊,2007(6).
方旭光. 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方旭光.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兰州学刊,2006(9).
龚红莲.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2010(11).
管秀雪.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剖析——辽南三村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8(6).
郭于华、孙立平.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J].中国学术,2002(4).
郭正林. 当代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J].学术研究,2005(5).
郭正林.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及社会效应[J].社会学研究,2003(3).
郭正林.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村民选举与中国民主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韩佳金.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J].社科纵横,2010(3).
何绍辉.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9).
贺雪峰. 论半熟人社会[J].政治学研究,2000(3).
贺雪峰. 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
胡婷. 从富士康系列跳楼事件解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困惑[J].法制与社会,2010(23).
胡晓红. 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以S村若干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9).
姜胜洪.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探析[J].前沿,2008(2).
孔德永. 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孔德永. 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孔德永. 农民政治认同的逻辑——以社会主义为对象分析[J].齐鲁学刊,2006(5).
李素华. 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
李云. 论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理论导刊,2007(12).
刘明君. 关于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冷漠主义[J].理论与现代化,1998(2).
刘闻佳. 由富士康事件透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及对策[J].学理论,2010(24).
马振清. 社会变革中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分析[J].学术交流,2002(5).
彭正德. 民生政治: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彭正德. 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J].中共党史研究,2009(6).
沈延生. 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6).
孙琼欢,卢福营. 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竞争[J].中国农村观察,2000(3).
孙秀林. 村庄民主、村干部角色及其行为模式[J].社会,2009(1).
唐踔.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仝志辉. 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J].社会学研究,2002(1).
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王洪秀. 当前农民政治心理特征调查分析[J].领导科学,2010(3).
王小军,萧楼.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民主政治生活考察[J].战略与管理,1999(6).
魏晨.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吴思红. 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的社会基础与治理机制——以浙江M富村换届选举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
肖唐镖. 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许传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社会心理科学,2007(1).
许传新.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3).
杨诚虎. 村民委员会与中国农村政治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97(5).
杨春华.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于建嵘. 警惕农村的政治危机[J].改革内参,2003(9).
于建嵘. 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3).
张福良. 政治冷漠症——转型期农民政治参与的心理障碍[J].理论与现代化,2004(1)
周明宝. 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5).
邹静琴,武玉坤. 农民工政治参与:理性选择与机制构建[J].理论学刊,2007(7).
英文文章:
Daniel Kelliher. 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J].The China Journal. No.37, January 1997.
Kevin O′Brien & Lianjiang Li.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J].Modern China. No.1, January 1996.
Kevin O′Brie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China Journal. No.48, July 2002.
Kevin O′Brien.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 July 1994.
M. Kent Jenning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2, June 1997.
Melanie Manion.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4, December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