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政策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政策
论文题目 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为例
Studies on training mechanism of minority cadres in scattered areas —— Take for Muslim Town of Miancheng,Xiantao City in Hun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一、立论依据:内容包括 1.选题的缘由;2.研究意义;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选题的缘由
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各民族之间发生的纠纷和矛盾,有一半以上是发生在散杂居少数民族之中,而且往往是很快波及到边疆民族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咳嗽,边疆民族地区就感冒”。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有3000多万,相对数虽然较少,但绝对数不算小,接近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因此做好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注意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其意义非常之重大。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点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族干部。因为从小处着眼来看,少数民族干部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成员,与少数民族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有利于与群众交流沟通。而且,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少数民族群体之中,对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作为民族精英的他们在群众中一般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少数民族群众愿意相信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从大局来看,少数民族干部素质高低,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对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相友爱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加速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着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散杂居地区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必须抓好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
基于上述理由,作为民族政论与政策的研究生,我决定以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机制为核心展开研究,探讨目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调查研究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鉴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特选定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做为调查研究点,因为该镇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乡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凸显出本研究的价值。
2、研究意义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干部队伍,才为民族地区革命的最终胜利、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讨论是新时期民族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就本研究意义来说,具体体现为:
一、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完善是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民族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在民族问题解决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民族自身的发展程度是一个民族强弱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和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在一起时,很难或在事实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民族关系的和谐、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一个民族要更好地发展自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十分清醒地最了自己的历史和现状,准确地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使这些长处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干部将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因为民族干部了解本地区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对发展本民族有着强烈愿望。由他们带头消除散杂居民族存在的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不良习惯,就会起到很的效果。对这些习惯,外族人的指点,外族力量的干预,即使是一片好心,也可能适得其反。而且,一个民族要更好地发展自己,经济指标是一个重要标尺。在我国现在的发展框架内,散杂居民族的发展是和是否能够坚定而又能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分不开的。因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行动的指南,需要通过散杂居民族干部作用的发挥才能在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转换为广大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行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不能得到正确理解,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能不能和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取得预期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对于散杂居民族地区来说,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该地区是否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民族干部队伍。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对这支担负散杂居民族发展重任的队伍培养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能够充实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体系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也是十分关心重视的问题。建国以来,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逐渐成长为各行业、各部门的生力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走向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其具体体现可以概括为:聚居地区力度大,受重视,效果好;散杂居地区不重视,力度小,效果差。试想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1/3强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如果没有富有成效的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必将影响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整体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散杂居民族干部的培养是归属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范围之内,现有的研究大多对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干部培养和培养机制进行探讨,较少有对散杂居民族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继而对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机制进行系统性的考察,必将对完善宏观的民族干部培养机制起到促进作用。
3、文献综述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得要中坚力量。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干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党政干部。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干部在推进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相关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下面拟就所掌握的材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括:
一、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要性的论述
从全球视野来看,民族问题不仅是存在于我们国家,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地区和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都与民族问题相关,我们应当把这一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所需面对的核心问题这一。因此,有学者认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事关全局,在党的民族工作和干部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新世纪,为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必须把培养选择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也有学者从国家、族群和个人根本利益一致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三者的“利益表达和利益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得以实现的,最终使得这三者利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
二、关于我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理论的论述
民族干部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党始终关注和不断加强民族干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青觉等学者通过对建党近80年培养民族干部政策的梳理指出这一过程经历了“政策提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到不断发展、日趋完善过程”。 与此相似,白镁妮也是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理论演变。 另有学者则根据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民族干部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指导、培养方式和培养教育内容上的特点,把整个培养教育发展过程总结为各具特点、相对自成一体的民族解放、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三种模式。 龚志伟则另避蹊径,从党的人事制度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党培养与选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和原则。
三、关于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存在问题的论述
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干部对在各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早已形成共识,因此,许多研究者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这一问题上。大家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发掘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各自的努力,形成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瑞品早在上世纪末就曾明确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过程中必须“明确和解决好质与量、培养与选拔、引进竞争机制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送出去与请进来、编内干部与编外干部、素质与政绩、各业务部门重视与全社会重视等”八大关系, 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中南民族大学的李安辉副教授也曾撰文讨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干部政策面临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存在着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俯仰、结构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新疆大学学者就此问题从少数民族干部自身出发指出还存在少数民族干部创新能力不足、政绩观不强、求真务实作风不强等不足。 从国家发展的全局着眼,孙忠霖认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存在着各地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发展不平衡、后备干部人选尚嫌不足等问题。
四、关于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讨论
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系列大针方针的实施,对各族人民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符合现实,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梁波曾提出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目标上双向提高、培养选拔方式上双向满足、培养选拔方向上双向流动、培养选拔对象上双向规划的四个双向策略,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方式的改革途径。 而学者所提出的培养干部比例向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倾斜、采取特殊政策、从基础抓起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等建议也直指问题核心。 盘名德则全面客观的论述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的策略,他提出:“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交流培养、选配后备干部等方式,切实建设一支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素质较高、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就研究的总体状况而言,对于强化领导责任,提高认识,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方式,以及严格管理和适当保护等方面,学者们保持着较为一致的认同。
除上述各类研究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结合我国各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实际情况,对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我们对全国整体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状况有了更为直观和透彻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但是,我们发现在这些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机制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一般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民族自治地区。因而我们认为,通过本研究的逐步开展,我们将会寻找到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的特殊性,并能够以个案调查为核心厘清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力求从民族干部培养的角度为散杂居民族地区形成更为融洽的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间相互间的学习,取长补短提供有益的建议,切实促进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二、研究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目标;2.研究内容;3. 拟创新之处;4.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案或可行性分析;5.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6.主要参考文献。
1. 研究目标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是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 因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沔城回族镇民族干部培养现状为实例,深入挖掘出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以此为基础剖析散杂居地区现有培养机制所存在的深层问题,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的新机制,以期散杂居地区在高素质民族干部的带动下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出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其特殊性;二是通过对沔城回族镇民族干部培养的回顾,找出现有培养机制的优缺点;三是从多角度分析民族干部培养阻碍因素;四是就前述结果提出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创新机制。整体目录如下: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调查点简介
一、沔城回族镇经济社会现状
二、沔城回族镇少数民族干部现状
第二章 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培养目标
一、散杂居地区发展目标
二、散杂居地区民族干部素质要求
(一)领导能力
(二)管理能力
(三)政策理论水平
(四)专业知识水平
(五)实践工作能力
(六)思想素质水平
三、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的特殊性
第三章 沔城回族镇民族干部培养回顾
一、民族干部培养经验
二、民族干部培养不足
第四章 沔城回族镇民族干部培养阻碍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一)国家培养政策不明确
(二)地方领导培养意识不强
(三)部门培养机制不完善
(四)社会培养氛围不浓厚
二、内部因素
(一)民族干部整体素质偏低
(二)民族干部人才储备基数小
(三)民族干部主人意识不强
第五章 散杂居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创新对策
一、明确政策,使培养工作规范化
二、增强意识,使培养工作重点化
三、完善机制,使培养工作常态化
四、加强宣传,使培养工作社会化
五、改善环境,使培养工作主动化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3. 拟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二点: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把民族干部培养的讨论从一般的民族自治地区引入到散杂居民族地区,丰富了民族干部培养讨论的范围;二是研究深度的拓展,不仅从国家、地方政府、社会等层面来讨论民族干部的培养,同时引入了民族干部本身的因素来分析目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主客观因素都纳入分析框架之中。
4.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研究过程中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归纳性和逻辑推理性,定量分析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说对于影响散杂居民族干部角色变化的因素等问题,适合于通过问卷进行定量的分析。而对于民族干部从业动机等研究内容,则适合于通过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进行定性分析。
(2)可行性分析
笔者已对所选论题有过较长时段的关注,前期阅读了部分前人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炼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在此基础上,确定选题后,就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点,搜集资料来充实和完善研究内容。再者,由于笔者工作性质的原因,曾多次与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干部群众接触,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较快较好的收集到研究所需资料,便于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
5. 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12年3—4月:确定论文选,收集相关材料;
(2)2012年5月:撰写开题报告,并根据开题评审做相应调整;
(3)2012年6—9月:进入调查点,展开调查,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
(4)2012年10—12月:完成论文初稿,并就论文修改与导师沟通交流;
(5)2013年1—3月:补充调查,并修改初稿,完成第二稿;
(6)2013年4月:第二稿交与导师审阅,并即时修正;
(7)2013年5月:定稿,准备答辩。
6.主要参考文献
1、杨侯第:《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民族出版社,2001年
2、杨侯第:《中国的民族乡》,民族出版社,2001年
3、范柏乃,戴悦.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及其对策研究口].浙江大学学报,2007(5):127—134.
4、青平,李崇光,吴东.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2008(7):62—71.
5、张庆军.村干部互相串通集体占公款村级腐败不可低估[EB/OL].[2007—12-21]http://leaders.people.com.cn/GB/6683684.htm1.
6、王楠,谭迎春.我省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大增[N].黑龙江日报,2007-10-1 7(006).
7、曾福生,刘纯阳,李燕凌,等.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民众的看法——对湖南4个县(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6 54-60.
8、张绪珠,白志礼.《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问题探析》.农村经济,2007(3):111-113.
9、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0、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1、吴重庆、贺雪峰:《自选与自治一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生活》,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2、姚瑞敏、汪青松、易风兰:《乡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领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3、程同顺:《乡村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l期.
14、徐勇:《论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5、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出路》,《调研世界》,2001年第7期。
16、贺雪峰:《论理想乡村级组织的制度基础》,《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7、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8、于建蝾:《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19、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20、仝志辉:《乡村关系视野中的村庄选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1、林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22、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3、杨弘、刘彤:《现代政治学分析基础》,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4、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5、马银录:《向农民道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6、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型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
27、张庆才:《对完善乡镇村治体制的几点思考》,《行政论坛》,第46期2001年7月.
28、孙张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中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6年第3期.
29、胡俊生:(关于组建农民自助合作组织的可行性探讨),《市场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30、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