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诗经》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它主要收集
了从周代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里收录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乐
官们从各地采集来得民歌民谣,这些质朴的民间歌谣作品产生于古代劳动人民的
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扎根在普通民众集体智慧的沃土里,并通过人们口耳相传的
方式,在长久传唱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
晶。
《诗经》305篇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
生活方面。就其思想内容看来,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
农事诗及征役诗、爱国诗等等,可谓丰富多采。
毕业设计(论文)专题部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
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
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从《诗经》主要表达的内容方面描
述了它对文学的影响,我们不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
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主要内容的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精神。
指导教师: 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
系(部)主任: 签字 年 月 日
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共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原称《诗》或称《诗三百》 、《诗三百篇》。 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士,《诗》于是又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它是一部乐歌总集,其305篇作品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诗经》产生的地域广阔,或出于王都,或出于各诸侯国。《诗经》作品主要来源于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也有一部分是由民间采集而来,但都经过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修订。流传既久,经手亦多,因而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诗经》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收诗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前 言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增多,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书的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今天,现代印刷装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形式,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智慧积淀、流传与延续,依靠书籍。书籍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载体的存在是不能没有装帧的。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到,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书籍装帧设计要吸引眼球、激发购买力、这不仅在于书的内容和作者的知名度,还要看书籍的装帧设计上是否结合内容体现出了形式美感。
前 言 4
第一章:《诗经》书籍装帧研究的背景 6
第二章:市场经济对现代《诗经》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 8
第三章:《诗经》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时代审美感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9
第四章:市场经济中《诗经》书籍装帧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11
第五章:《诗经》书籍装帧的设计过程 13
5.1设计方案 13
5.2设计平台 14
5.3设计原理 14
5.4设计思想 14
5.5设计过程 16
第六章:答谢语 17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诗经》书籍装帧研究的背景
从“书籍装帧”的完整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说,没有书籍装帧就不可能有书籍,这甚至是精神离不开躯体相同,即使把“书籍装帧”狭限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装帧,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美感,白纸白皮的形貌是不难想象的。 在“书籍装帧”里有诸多的名词,诸如早期文字产生以前的结绳记事,到我国古代的简、策、韦编、丝编、籍、线装、书眉等等,相信热爱书籍装帧的朋友也是知晓一二的,有些人把“书籍装帧艺术”误解为仅指封面设计和扉页环衬的设计,至多再把插图包括在内,这种理解虽不全面,但却也说明封面、插图和扉页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书籍装帧既是立体的,也是平面的,这种立体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书脊三个面,而且由外入内, 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所有这些平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是空间艺术、静态的艺术,然而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感觉。书籍装帧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难以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第二种说法为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学创作转化为书写文学创作的第一部诗集,是中华文化代表性的元典,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是西周先进的人文精神与上古民歌、祭歌的优良艺术经验,是在汉语和文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诗经》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及文化精神的凝聚和艺术的升华。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着后人,成为后世社会文化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在中国后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比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远的巨大影响。《诗经》的创作,标志着人们已经摆脱了远古时期神话宗教阶段的文化氛围,开始将目光转向最为现实的人生之途;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用清醒的实践理性精神来认识“诗”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言志”和“载道”的功能,开始在一定的诗学观念下进行着目的明确的自觉创作。《诗经》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直接为政治改革、为揭露社会弊病、为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一些优良的艺术经验,对中国文学两千余年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楚辞到汉代乐府民歌,都受到了《诗经》的影响,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成熟的五言诗,也是从《诗经》发展而来。唐初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新运动,正是要改变齐梁以来文章背离了《诗经》中比兴、寄托等艺术传统的现象,要求上承风雅,力追魏汉,因而推动了唐诗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唐诗得以成为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而宋词或从反映现实的精神上,或从赋、比、兴的诗歌表现手法上,或从修辞技巧和结构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诗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