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Micro Films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2012年10月24日起至2013年5月18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四、任务书的内客:
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检索中外文资料、提高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初步具有搜索、整理、筛选信息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技巧与规范要求。
任务:
1)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
2)搜集、整理与论文有关的、充分的、准确的信息资料,扩充查阅范围。
3)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
4)分析、筛选已有的信息资料,提出研究设想与计划。
5)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论文修改、润饰及提交打印稿。
工作日程安排:
1)2012年9月3日-21日:学生根据《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安排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依照“先到先得”的原则进行筛选。
2)2012年9月24日-28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英语(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在本学期课程《英语论文写作》的基础上,继续优化选题,确定并提交毕业论文题目。同时,根据学生选题,安排并公布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召开论文指导教师会议,审核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题目。
3)2012年10月24日前: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论文写作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同意并签字确认后方可继续论文写作)。开始《周记录本》的记录。
4)2012年10月31日:召开2013届毕业班学生会议,进行论文写作动员,传达“集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和《集美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评分标准》。
5)2012年11月1日-12月31日:学生定期与指导教师见面,商讨论文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6)2013年1月4日前:学生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并针对批改后的论文进行修改,之后把指导教师批改后的论文原稿交《英语论文写作》的老师,作为该课程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7)2013年3月6日前: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将组织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中期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8)2013年4月3日:学生交第二稿。
9)2013年4月24日:学生交第三稿。
10)2013年4月25日-5月8日:学生继续修改论文、论文定稿以及文献资料的翻译等。
11)2013年5月10日前: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档案袋(含装订成册的毕业论文(一式二份),开题报告,外文文献及其译稿,周记录本,周记录本,毕业论文电子版(光盘))。开始准备论文答辩。
12)2013年5月11日-17日: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评审,写论文评语,评定成绩;同行专家评审,写论文评语,评定成绩。审核学生论文答辩资格。
13)2013年5月15日:公布有资格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名单。
14)2013年5月18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5)2013年5月29日前:完成学生的论文及有关材料整理、专家评审成绩等工作,各论文指导小组组长完成小组评语,汇总到教学科。答辩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确定论文评定成绩,填写评审意见,存档,上报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把论文电子文档以“学号 姓名 毕业论文”为文件夹名发email给教学科李丽娜老师
rwkxxlln@163.com。
成果要求:论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内容正确无误,有创造性成果或个人见解,依统一格式撰写,要求A4打印稿。
主要参考资料:
[1] [1] Bordwell, D., & Thompson, K.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1.
[2] Brown, T. Reviewers On Reviewing. Journalism Quarterly, 55(1), 1978
[3] Lovell, G. Movies and Manipulations, How Studios Punish Critic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 1997.
[4] Sochay, S.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otion Picture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7 (4), 1994.
[5] Zufryden, F. New Film Website Promotion and Box-offi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0 (1/2), 2000.
[6] 彭侃. 中国电影产业化如何前行. 中国传媒网.http://www.admd.cn/.
[7] 俞志达. 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 (3).
[8] 詹庆生. 2006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2007年: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6, (2). [9] 张翔.“微时代”来临: 更多表达更浮躁[N]. 新华日报,2011-05-18.[10] 邹雯雯. 微博之后流行微电影? [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8-08.